倫敦司法院外牆成輿論法庭 法槌之下 誰決定正義 ——Banksy
2025-09-18
最神秘的藝術家
Banksy 出生於 1970 年代的英國布里斯托,至今身份仍未公開。他最初活躍於 1990 年代的街頭塗鴉圈,以黑色幽默與政治諷刺聞名,與一般街頭藝術不同,他的作品並非隨性塗鴉,而是精心設計過的「視覺短句」。Banksy的創作經常在一夜之間神秘現身於城市牆面,帶來突如其來的震撼。匿名,是他最重要的策略——讓人們關注的,不是藝術家是誰,而是他想說些什麼。
Banksy , photo via Reuterst
老鼠、女孩與氣球
Banksy 的創作語言簡潔而犀利——老鼠、警察、監控攝影機、軍隊、孩童與氣球,這些符號一再出現,成為對資本主義、戰爭與權力結構的挑釁。他擅長用最直白的圖像製造最不安的問題,像《女孩與氣球》傳達失落的純真,《花束投擲者》把暴力的姿態轉化為愛與和平的象徵。他的藝術看似幽默,實則是對現實的拆解。
Love is in the Air , photo via Sotheby' s
在司法之名下
2025 年 9 月,Banksy 在倫敦皇家司法院外牆留下最新壁畫:一名法官高舉法槌,攻擊倒地的抗議者。整幅畫作採黑白色調,唯有標語牌上的鮮紅血跡,成為強烈視覺焦點。這幅作品被廣泛解讀為對近期英國政府取締巴勒斯坦行動組織、大規模逮捕示威者的批評。當象徵正義的法槌化為壓迫的武器,觀眾不得不質疑:法律究竟守護了誰?
Royal Courts of Justice London , photo via Reuterst
抹去的塗鴉或自由
作品很快被遮蓋與清洗,理由是建築屬於受保護的歷史遺產。但這種遮蔽行為,反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。Banksy 向來把城市牆面當作戰場,他的作品在與制度衝撞的瞬間,才真正完成,即便畫面被抹去,照片與討論早已快速發酵——公共空間在無聲的對抗中,被迫成為輿論法庭。
Royal Courts of Justice London , photo via Associatedt Press
無法抹去的聲音
Banksy 厲害之處不在於繁複的技巧,而在於他對「符號」的爆炸性掌握。他總能以最少的色彩、最簡單的形象,將觀者直接推入現實的裂縫中。他的匿名身份、街頭突襲式創作,以及對社群媒體精準操控,讓藝術超越了畫布,成為全民皆可參與的公共討論。即便作品一再消失,Banksy 的聲音始終無法被消音。
Compression IV , photo via Sotheby' s